深夜里,4002教室的“灯”依然亮着
发布日期: 2019-11-20 供稿:中国教育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深夜里,4002教室的“灯”依然亮着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11/20/content_572928.htm?div=-1
当时针划过午夜12点,校园归寂于又一个凌晨。一位耄耋老者,一群青年学子,走出教学楼,在相伴而行的路上,仍然不停地讨论着实验中的难题,这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这一幕,在9728太阳集团的校园里天天上演,老者熟悉的身影,曾刷屏过北理工师生的朋友圈。这位每天陪伴学子们勤奋学习的慈善师长,就是该校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创始人、84岁高龄教授张忠廉。
从青丝到华发,张忠廉与北理工相伴,至今已63载。很多学生说,张忠廉的身上有“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他走在校园里的样子,就像一盏照亮学子前行的明灯。
“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1956年,21岁的张忠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坦克制造专业。入校后不久,因国防建设需要,张忠廉与200余名同学一起,转入无线电系雷达专业。4年后,因国防科技事业和学校发展需要,张忠廉提前毕业留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
留校工作后,张忠廉的教学科研方向是火箭仪器仪表和传感器,并负责主持相关实验室建设工作。但在1962年9月,他又一次因国家需要改变科研方向,开始对夜视技术和光电成像技术进行研究,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从坦克到无线电,从火箭仪器仪表到夜视技术,张忠廉说:“作为一名北理工人,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在课堂上,张忠廉经常将学生组织起来,鼓励大家以小组形式研究一个项目、一个问题,互相讨论,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上世纪,学校无线电系优秀教师厉宽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张忠廉。“厉老师讲课思路清晰、知识系统详尽,每次上课他都会很认真地板书,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一节课下来,黑板几乎成了‘白板’。厉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总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针对性教学。”张忠廉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受益匪浅,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为师之道,也深深地扎根进他的心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理工开始实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改革。张忠廉面向全系开设了“仪器仪表电子学实验技术”必修课,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这门课应该算是后来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的前身。”回忆当年,张忠廉说。
“教什么、怎么教,要问学生的意见”
1995年,张忠廉退休。带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退休后的他又开启了新的征程,着手创建学校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这一干又是24年。
“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建立融合学生兴趣与创新潜力培养新模式,将多个学院、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混合组队,锻炼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谈起基地特色,张忠廉心得满满。
2000年,利用学校特批的15万元经费,张忠廉创建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希望建立跨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构建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本科学习前期通过实验选修课,打好实践能力基础;后期则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切实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张忠廉建立了一整套指导学生创新培养的教学模式。
每当总结基地的教学模式,张忠廉始终秉持师生并进、教学相长的理念:“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要问学生的意见。创新教育不用辩论,把你的办法拿出来,让学生到工厂、实验室中去检验。”
“基地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爱好与兴趣,使我们能够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参加竞赛调动积极性,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们懂得团队合作,不仅丰富了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也得到了改造。”2008届毕业生王本欣这样回忆张忠廉的言传身教。
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万余名学子在这里锻炼成长,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多次获得省市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各类创新大赛上摘金夺银,硕果累累。
“看到学生成功,我会无比快乐”
“深夜11点的信息教学楼,其他教室早已是一片沉寂,而4002的灯,依旧亮着……每到子夜,依旧有百余名学子在此坚守,挑灯夜战……”
2016年,一篇《在北理工,有一盏灯叫“深夜十一点的4002”》的文章发表在学校新闻网上,短短时间点击量过万。张忠廉每天坚持在4002教室陪伴学生,10余年坚持这样一个既普通而又不凡的举动,令师生们敬佩。
“爱生如子”是张忠廉的为师之道。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张忠廉喜欢走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中间,亲切地给予指导和建议。每个学期制订教学计划前,他都会找学生聊一聊,听听学生的需要。已经退休20多年的张忠廉,耄耋高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回到家里已是凌晨。“看到学生的成功,我会感到无比快乐”,就是他给出的答案。
作为老一辈北理工人,张忠廉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特别重视抓好学生思政教育。“延安精神就是我们北理工的光荣传统。”张忠廉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及基地文化建设中。他精心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机械类创新作品《长征组歌》,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虽然就住在校园里,但张忠廉回家路上,身边从不缺少学生的相伴护送。他赢得了一代代北理工学子的尊重和爱戴,在由全体学生投票的“我爱我师”评选中,张忠廉多次高票当选。
对于基地的未来,张忠廉很欣慰。创新基地已经有两名青年教师张丽君和王冬晓,也和他一样每天坚守在教学一线,不辞辛劳。“我们是一个团队,当我老到不能走路的时候,还有他们把基地的精神、把北理工的延安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