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全国仅10位!北理工博士生宋哲入选“最美大学生”
发布日期:2021-12-09 供稿: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王媛 摄影:来源于本人
编辑:吴楠 审核:王泰鹏、刘晓俏 阅读次数:【编者按】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大学生”名单,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生宋哲位列其中,全国仅10名大学生入选。
她潜心科研、攻坚克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扎根卫星通信测量领域,研制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了该领域的诸多瓶颈问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她积极拥抱时代发展潮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
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她给卫星做“体检”
宋哲在实验室调试设备
在通信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在轨运行过程中,测量是对其所产生偏差的量化测定,贯穿了通信卫星的全生命周期。卫星测量就相当于给卫星做“体检”,在轨卫星要面临复杂的太空环境,运行期间可能会产生偏差,宋哲所做的测量工作就是要隔着36000公里诊断出卫星到底哪里“生病”了。没有测量,卫星出不了厂、上不了天、发挥不了作用。作为国家科技标志的航天工程,核心测量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
卫星轨道高度往往能达到数千到数万公里,星上的微小偏差就会导致地面覆盖区域大幅偏离。而偏差小的前提就是卫星通信的高精度测量。在保证高精度的前提下,卫星通信测量还需要解决测量设备功能单一、效率低下、价格高昂带来的测不了、测不快和测不起等问题。这使得卫星通信测量成为了领域内公认的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难题,宋哲潜心钻研,不断突破,提出了多种新型技术,研制了多种设备装置,实现了通信速率柔性可变,一台测量仪能测数百种场景,在确保测量精度的同时,将效率提升100倍,对比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指标大幅提高,价格却仅为国外产品的1/10。
上述卫星通信测量装置已服务于“北斗”“天通”等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等专家及中国卫星通信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高度评价。
难吗?难!不难怎么能叫“牛”?
宋哲(左一)与团队成员探讨问题
科研之路没有不难的时候,对宋哲而言“难”才是常态,面临的问题是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难的。
宋哲介绍道,卫星测量的难点在于其精度要求极高,且与地面距离十分遥远,想要了解卫星的运行状态、或是对故障进行定位,都只能在隔着36,000公里的地面进行,若在轨卫星的运行时间较长,为了能够做好后续的长期维护,宋哲和团队成员们需要在设计之初就做好全方位预判。从事工程科研的人常常把两个词挂在嘴边,一个是“万无一失”,另一个是“一失万无”。卫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小环节出错,影响的是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要确保万无一失,就必须全面、谨慎的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宋哲每天所做的努力便是要杜绝“一失万无”,从而保证“万无一失”。
在“北斗”相控阵天线测量项目中,宋哲和她的科研团队经历了艰难的攻关时刻。宋哲回忆道:“咱们国家的北斗导航系统有非常高的时间精度要求,而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比北斗还要高两个数量级。”因此,宋哲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攻关压力。为了攻克难关,宋哲与团队一行人远赴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展开了一系列攻关探索。
他们每天早上六七点开始工作,凌晨一两点才返回住处,不厌其烦的做实验,一遍又一遍……每日与他们相伴的只有朝阳与明月,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和尝试后,他们终于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并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航天五院出具了相关专利的应用证明,认定相关技术填补了卫星通信领域时延差测量的空白,保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精度。回想起那段时光,宋哲说:“那的确是非常难熬的一段日子,但是也非常值得。”
一年365天,宋哲几乎有360天都在工作,每一天都有可能面临新的科研难题,但是她却十分享受这种“难”,她打趣地说道:“就是因为难才更要去做,如果不难,那还有什么可‘牛’的”。
当个性飞扬的她,遇见低调有内涵的ta
宋哲参加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总决赛
自2005年进入北理工以来,宋哲已在这里度过了16载青春岁月,从本科到硕士、到科研助理再到博士,个性飞扬的宋哲与低调有内涵的北理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位风风火火却又认真低调、俯身钻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此诞生。
2005年,宋哲以62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9728太阳集团实验班。进入学校后不久,她就加入了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从那时起,科技创新的种子便在宋哲的心里扎了根。大学三年级时,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作品“废旧电池回收机”并在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以北京市第6名的成绩晋级全国赛,获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此外,她还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并完成了“基于ARM嵌入式的汽车身份识别系统”项目,该项目也是北理工第一批获国家资助的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之一。2009年,宋哲被保送至9728太阳集团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攻读研究生,并进入安建平教授团队,其间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负责航天、雷达用测试设备研发,包括误码率分析仪、上行信号分析仪、下行信号分析仪、指令模拟器等。2012年,宋哲获得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奖励。
此后的时间里,宋哲留在北理工做科研助理,在自己热爱的卫星通信测量领域继续研究。2019年,宋哲在北理工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和“5G”“工业互联网”一起纳入“新基建”。宋哲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开始了她在创新创业之路上的探索。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宋哲主导的“星网测通”项目从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以1310分的高分获得全国总冠军。
宋哲直言,自己是一个个性飞扬、开朗外向的人,来到北理工后,学校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她,“在北理工,大家讲求踏实、实干,只做表面功夫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安建平教授团队有这样一句口号,“誓做惊天动地事,甘为隐姓埋名人”,这句话宋哲始终牢记,她深知,荣誉是激励、是新征程的起点,不是炫耀的资本,她说:“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得到应用,是我最开心、最骄傲的时刻。这份荣誉带给我无限动力,我会继续在科研之路深耕。”多年的科研实践经历和北理工低调务实的作风,让她逐渐成长为一名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肯于俯下身来钻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未来,宋哲将继续扎根在自己热爱的卫星通信测量领域,迎着机遇与挑战,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宋哲说:“我的目标是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要研究领域并实现新突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宋哲相信热爱可抵漫长岁月,未来的漫漫征途,她无惧亦无悔。